守得云開見月明——2023年房地產市場將迎來轉機

2022-12-27閱讀:1072發(fā)布:人居要聞來源:中國房地產網作者:蘇志勇

別墅洋房.jpg

房地產支柱產業(yè)地位再次被重申,圍繞供需兩端的利好政策不斷加碼并逐步顯效,度過2022年的“寒冬”,相信2023年房地產市場將迎來轉機,走上健康發(fā)展之路。

城市與區(qū)域治理研究院 蘇志勇

時至歲末,已進入冬至節(jié)氣。冬至是北半球黑夜最長的一天,也是一年中最寒冷階段的開始。對于中國房地產行業(yè)來說,整個2022年也在經歷著自1998年房改以來最為“寒冷”的歷史時期。

在3年疫情以及房地產大周期拐點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房地產市場2022年進入深度調整期,房地產投資、商品房銷售、土地購置等各項數據連續(xù)下滑,跌入冰點,房企生存狀況持續(xù)惡化,并觸及金融系統(tǒng)性風險。

近期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、國務院常務會議不斷釋放穩(wěn)定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信號,央行、銀保監(jiān)會、證監(jiān)會等部門密集出臺政策措施,改善房企融資環(huán)境,穩(wěn)定房地產市場,行業(yè)信心開始修復。

回顧:

政策回暖,市場尋底


第1頁-1.PNG


2022年房地產政策呈現觸底回暖態(tài)勢。一季度以地方政府試探性放松政策為主,政策范圍和力度有限。二季度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“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”;央行、外匯管理局發(fā)布“金融23條”,提出因城施策實施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?!耙虺鞘┎摺钡玫礁邔用鞔_支持,各地房地產松綁和刺激政策密集出臺。三季度受各地停貸風波影響,政策重心轉向“保交樓”。7月28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出,“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,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壓實地方政府責任,保交樓、穩(wěn)民生”;8月,住建部、財政部、央行通過政策性銀行專項借款方式支持保交樓。四季度房地產市場未見明顯好轉,房企資金壓力加劇,金融系統(tǒng)性風險隱現,政策開始向“保市場主體”轉變,特別是11月以來,央行、銀保監(jiān)會、證監(jiān)會連續(xù)出手,“三箭齊發(fā)”改善房企融資環(huán)境。

從全年政策脈絡看,總體呈現政策力度由弱到強,發(fā)力點從需求端向供給端、從保項目向保市場主體蔓延之勢,政策密集但效果不明顯,市場回暖不及預期。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,今年1~11月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增速為-9.8%,降幅繼續(xù)擴大;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3.3%,商品房銷售額下降26.6%;土地購置面積下降53.8%;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(huán)比總體延續(xù)降勢。從供需兩端數據看,房地產市場仍然處于尋底階段。


第1頁-2.PNG


造成這種狀況是多方因素疊加的結果。一是宏觀環(huán)境不景氣。受國際環(huán)境以及國內疫情因素影響,我國宏觀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,企業(yè)經營困難,居民整體收入水平下降,消費能力減弱。二是房地產遭遇大周期拐點。我國城鎮(zhèn)化進入中后期,人口紅利減弱,房地產市場趨于飽和,大多數三四線城市住房供應過剩,一二線城市則呈現高房價與剛需購買力不足的矛盾,有效需求不足。三是房企暴雷、項目停工爛尾導致購房者對預售商品房交付的擔憂,消費信心受到嚴重打擊。

盡管今年市場需求端的利好政策超出預期,降首付、降利率、購房補貼等政策不斷,房貸利率已經降至歷史最低點,但居民的購房意愿并未被激發(fā)出來。央行2022年三季度城鎮(zhèn)儲戶問卷調查顯示,預計未來3個月增加購房支出的居民比例處于近年來低位。

定位:

重申房地產支柱產業(yè)地位

去年以來,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,今年疫情的反復沖擊更是令宏觀經濟雪上加霜。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,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70269億元,同比增長3%。機構預測全年經濟增速在3.2%左右,距離年初確定的5.5%的經濟增長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。

經濟增速下滑有多方面原因,其中房地產投資和消費的持續(xù)不振是對經濟的最大拖累。

一是對投資端的拖累。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,1~11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.3%。分領域看,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.9%,制造業(yè)投資增長9.3%,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則是下降9.8%。房地產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形成嚴重的負向拉動,嚴重制約了投資對宏觀經濟的帶動作用。

二是消費端的拖累。1~11月,商品房銷售面積121250萬平方米,同比下降23.3%,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.2%。商品房銷售額118648億元,下降26.6%,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8.4%。商品房銷售下滑不僅直接影響經濟增長,還間接影響到家裝、家具、家電等商品消費和服務需求。

三是對地方財政的拖累。據財政部數據,1~11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56307億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22.8%,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51174億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24.4%。

房地產市場持續(xù)下滑不僅影響到經濟增長,更為危險的是對金融系統(tǒng)和地方財政構成威脅。針對化解房地產風險,近日中央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,要充分認識到房地產行業(yè)的重要性。房地產鏈條長、涉及面廣,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(yè),占GDP的比重為7%左右,加上建筑業(yè)則占到14%;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收占地方綜合財力接近一半,占城鎮(zhèn)居民家庭資產的六成,房地產貸款加上以房地產作押品的貸款,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9%,對于金融穩(wěn)定具有重要影響,是外溢性較強、具有系統(tǒng)重要性的行業(yè)。此前幾天,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一次重要會議上強調“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(yè)”,這也是中央高層自2003年以來時隔20年再次強調房地產的支柱產業(yè)地位。

展望:

防范風險與長效機制并重

關于明年房地產發(fā)展,近期的中央工作會議給出了明確的方向: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(wěn)發(fā)展,扎實做好保交樓、保民生、保穩(wěn)定各項工作,滿足行業(yè)合理融資需求,推動行業(yè)重組并購,有效防范化解優(yōu)質頭部房企風險,改善資產負債狀況,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。要因城施策,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解決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問題,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。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定位,推動房地產業(yè)向新發(fā)展模式平穩(wěn)過渡。

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針對房地產的表述,可以總結出2023年房地產重點工作將圍繞五個方向:

一是“保交樓、保民生”。這是今年7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的重要部署,也是2023年房地產工作重點,不僅事關民生穩(wěn)定,也關系到房地產市場信心的恢復。目前“保交樓”已經得到35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,未來央行還將向商業(yè)銀行提供2000億元免息再貸款,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籌集“保交樓”專項基金。在地方政府、金融機構和房企的共同努力下,相信2023年“保交樓”工作將取得明顯進展。

二是防范化解頭部優(yōu)質房企風險。頭部房企體量大、影響面廣,牽一發(fā)動全身,是調控的重點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“滿足行業(yè)合理融資需求”“改善資產負債狀況”,意味著頭部優(yōu)質房企的融資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;“推動行業(yè)重組并購”,意味著頭部優(yōu)質房企將成重點支持的重組并購實施主體。通過抓大放小,促進行業(yè)集中度進一步提升。

三是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。意味著在今年一系列“因城施策”政策基礎上,將進一步優(yōu)化調控政策,打通制約合理住房消費的梗阻。比如降息、降低首付比例、稅費優(yōu)惠、購房補貼、適度放松限購等。特別是針對改善性住房需求,還有較大的操作空間,這部分需求也將成為拉動住房消費的主力。

四是解決好新市民、青年人住房問題。這部分需求主要通過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長租房解決。據住建部統(tǒng)計數據,從去年6月至今,全國已開工建設和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約330萬套(間),可解決近1000萬新市民、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。速度在不斷加快的同時,各項財稅支持政策也在不斷完善。例如財政部、稅務總局明確了保障性租賃住房稅收優(yōu)惠政策,人民銀行、銀保監(jiān)會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,國家發(fā)改委將保障性租賃住房納入基礎設施REITs試點等。除了保障性租賃住房,長租房也將成為發(fā)展重點。

五是推動房地產發(fā)展模式轉型。雖然目前針對新發(fā)展模式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,但是從傳統(tǒng)增量開發(fā)模式向存量運營模式轉變應當是重要內涵,比如城市更新、長租房市場等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賽道。

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,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。房地產支柱產業(yè)地位再次被重申,圍繞供需兩端的利好政策不斷加碼并逐步顯效,度過2022年的“寒冬”,相信2023年房地產市場將迎來轉機,走上健康發(fā)展之路。

機構觀點:臨近歲末,各大證券研究機構紛紛推出行業(yè)年度研究報告。對于房地產政策和市場走勢,他們有著怎樣的觀點?我們在此選取并摘錄了部分機構觀點供讀者參考。

平安證券:

我們認為,盡管2023年房地產銷售可能難以明顯好轉,但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的拖累預計有望逐步趨弱:

一方面,2022年11月房地產融資政策進一步松綁,且相比于前期的政策更加務實,民營房企相對更為受益,它們的融資難有望逐步好轉。另一方面,根據領先指標判斷,新開工面積同比短期或將觸底,而竣工面積同比大概率將加速。

展望2023年,房地產新發(fā)展模式可能得到進一步部署、落實。何為房地產新的發(fā)展模式還沒有明確定論,不過我們認為發(fā)展租賃住房是其中應有之義。從二十大報告看,房地產未來將更突出保障屬性,要“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”。

中信證券:

我們相信,不利于消費需求釋放的限制性政策將有望很快放開,各地的限購限貸政策,尤其是認房又認貸的首套房認定標準將有希望放寬。同時,普通住宅認定標準有望放寬。在供給側,進一步的流動性支持和預期管理,將繼續(xù)補強房企的資產負債表。

解除不利于消費需求釋放的限制性政策將是未來需求政策重點。我們預計,二線省會城市的住房限購有望實質性放開,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限購也有望在執(zhí)行標準、地理范圍等領域有所優(yōu)化。2016年之后信貸記錄影響居民首付的規(guī)定,嚴重影響了賣舊買新,賣小買大需求的釋放。我們預計,在不遠的將來認房又認貸的首套房認定標準將有望放寬。此外,各地對于普通住宅認定的過嚴標準,影響了合理改善的交易便利性。我們預計各地普通住宅認定標準有望放寬。
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,要研究推動房地產業(yè)向新發(fā)展模式平穩(wěn)過渡。我們認為,所謂新發(fā)展模式就是區(qū)別于傳統(tǒng)的高負債、高杠桿、高周轉的模式。但房地產政策不是在2023年既要完成新發(fā)展模式轉型,又要釋放需求鼓勵改善自住。2023年的房地產政策,重點就是擴大需求——中長期而言,重點則是推動行業(yè)向新發(fā)展模式平穩(wěn)過渡。

中銀證券:

“保交樓”逐步成為政策底線,政府、房企、金融機構三方合力推進專項工作,但尚處于研討實驗期,對整體市場信心修復效果仍待驗證。

行業(yè)整體將圍繞供需端縮表進行。供給端,行業(yè)整體需要至少3年的縮表周期;需求端,短期低迷或將延續(xù),預期2023年3、4月出現修復。

從存量來看,當前我國存量住房超500億平方米,其來源渠道不斷擴展,以購買新房、二手房獲得的占比在過去十年有所提升;老舊住宅占比仍有31%,舊改市場空間仍然較大。三大核心城市群、東部沿海地區(qū)、高能級城市由城市更新帶來的被動潛在新增住房需求較大,但由于其住宅來源相對更多元,需求吸納未必反饋至新房成交上,租賃、購買保障性住房、購買二手房相對會更多被選擇。

從未來潛在增量來看,根據我們的測算,未來十年我國新增住房需求合計仍有12.2億平方米/年,其中由城鎮(zhèn)化和住房改善所帶來的主動新增住房需求為9.3億平方米/年,由城市更新帶來的被動新增住房需求為2.9億平方米/年。從城市更新角度來看,京津冀、大灣區(qū)、長江中游城市群形成了舊改需求的增長極。

國盛證券:

2023年復蘇之路的一些預測:(1)金融對民企的救助政策尚有余量,但主旨仍是保交樓防風險。(2)銷售和去化率才是打開地產企業(yè)循環(huán)的核心。(3)自上而下的表態(tài)支持合理購房需求以及選擇性放松一線城市,才是真正意義上扭轉預期改善銷售的核心政策。

我們認為依靠單一放松方向很難扭轉市場信心,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組合包,繼續(xù)看好宏觀層面、需求端、融資端、供給端和REITs擴容的政策空間。假設政府在2023年一季度將需求側政策補齊,則銷售有望在二季度企穩(wěn)。預計復蘇將從2023年下半年一直持續(xù)到2024年,而到2025年有可能因為人口原因及經濟階段性復蘇到位而見頂回落。

天風證券:

我們認為,2023年房地產政策會有兩個底線——“保交樓”的民生底線和“不走老路”的風險底線。在兩個底線的約束下,明年房地產政策的重心,大概率會落在供給端的存量項目建設以及保障優(yōu)質主體之上,而對需求端的刺激更多會是溫和、精準的因城施策,房地產銷售有望企穩(wěn),但難見反彈。

在缺少需求側強勁復蘇,同時剛剛經歷房地產市場風險暴露的情況下,2023年房企的投資意愿和信心可能不會出現快速的修復,有限的資金預計將更多向施工端而非拿地端傾斜,房企拿地可能會首次出現連續(xù)兩年下滑的情況。

長城證券:

我們認為2023年房地產市場將呈現以下特點:

第一,土地市場結構更加優(yōu)化。在商品房銷售市場逐步回暖的背景下,土地市場尤其是開發(fā)商購置土地面積增速或將有所回升,以國企或城投公司為主的購置主力趨勢不會發(fā)生改變,但開發(fā)商購置土地面積會逐漸回升,土地流拍率會明顯下降。

第二,商品房銷售增速或將更大改善;政策上首先是繼續(xù)實施降息政策,其次是因城施策放松限制,接著是政府增強市場信心。我們預計202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從5月或開始回升,全年累計同比增速為-10%左右,2023年整體房價或也繼續(xù)下跌5%。

第三,房地產投資有望逐步回升:房地產融資在政策推動下明顯改善;房地產行業(yè)的集中度有望提升;另外,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消費模式將會繼續(xù)改革轉型,“租購并舉”這種模式將會長期存在于我們的房地產舞臺。


標簽:

2023 房地產
登錄后發(fā)布評論

評論

 是否匿名評價

全部評論0

相關文章

李克強總理10年記者會,6次被問及房地產
李克強表示,剛才你說到地方財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難,我們注意到了,所以今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增幅是多年來少有的,增長18%,總規(guī)模達到9.8萬億元。退稅主要是中央財政掏腰包,當然地方政府也得“湊份子”。我們退稅的錢是直達企業(yè),考慮到基層的困難,我們對基層的轉移支付補助資金是直達市縣以下基層。我們的地方政府要當“鐵公雞”,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能花,該給市場主體的錢一分都不能少,多一分那是添光彩。
人居要聞 0評論2022-03-15
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(qū)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
為積極穩(wěn)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與改革,引導住房合理消費和土地資源節(jié)約集約利用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(wěn)健康發(fā)展,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決定: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(qū)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工作。
世界人居 0評論2021-10-25
住建部:要求切實穩(wěn)定房地產市場
近日,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副部長倪虹約談銀川、徐州、金華、泉州、惠州5個城市政府負責同志,要求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定位,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,切實履行城市主體責任,針對上半年房地產市場出現的新情況、新問題,加大調控和監(jiān)管力度,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(wěn)健康發(fā)展。
世界人居 0評論2021-08-11
國家統(tǒng)計局:2021年1—7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增長12.7%
1—7月份,東部地區(qū)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45306億元,同比增長11.5%;中部地區(qū)投資17720億元,增長20.0%;西部地區(qū)投資18717億元,增長10.0%;東北地區(qū)投資3152億元,增長8.1%。
世界人居 0評論2021-08-18
  • 回頂部

  • 分享

  • 評價

    0
  • 點贊

    1

咨詢

咨詢

在線客服

工作日:9:00-18:00

電話客服:01086463506

工作日:9:00-18:00

官方交流群:708885475

立即聯(lián)系

您還沒有登錄哦~

登錄

注冊

排行榜